最新消息:

蟹肉棒沒蟹肉! 台灣「海鮮詐欺」成常態 火鍋料錯誤率竟「百分之百」

   2021-03-18 17:46 施婷翌 The Guardian、Scientific Reports 點閱:0


近日國內掀起「鮭魚風波」,不少人紛紛改名,就為了大啖免費鮭魚。台灣人愛吃鮭魚,但你知道嗎?雖然台灣四面環海,卻不適合鮭魚的生長環境,因此台灣有超過7成的鮭魚都得仰賴挪威進口。不過15日《衛報(The Guardian)》刊登了一項研究,指出全球出現一種「海鮮詐欺(Seafood Fraud)」,商家利用低價魚種混充高價魚類,賺取昂貴利潤,這種現象也被發現在台灣!


全球有近4成的魚類產品都和標籤不符。(圖/Pixabay)


該研究針對30多國餐廳、魚販、超市,販售的9000多種海鮮進行查驗,發現有近4成的標籤都和產品不符。其中英國和加拿大的錯誤率最高,占了41%;其次則是美國36%,亞洲比率也占了31%。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最新DNA技術對「鯛魚」進行分析,發現全球約有4成的鯛魚商品被誤植!其他常被魚目混珠的魚種,包括德國的「國王扇貝(king scallops)」、義大利的鯊魚肉、新加坡當地美食「麥片蝦」中常用的「蝦球」,通通攏係假的


地理位置良好,漁獲資源豐富的台灣,也難逃「海鮮詐欺」的魔爪!英國《科學報告(Scientific Reports)》,就針對台灣海鮮標籤正確率做出分析,研究人員從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,收集了127種海鮮樣品進行檢驗,發現當中有24個標示不符,錯誤率達18.9%,其中又屬鯛魚、鱈魚和魚漿產品最容易被「魚目混珠」。


▼鯛魚價格高昂,在台灣經常被低價的「台灣鯛」混充。(圖/Pixabay)


研究指出,在台灣生魚片或烹飪材料中,鯛魚容易被「台灣鯛」取代。事實上台灣鯛和鯛魚根本屬於不同物種,鯛魚屬於鯛科,是較為高級的食用魚,台灣鯛則是「改良後的吳郭魚品種」,由於價格低廉又好養殖,因而盛行。不過台灣鯛含有的生菌數相當高,若將台灣鯛誤用在生魚產品,恐怕會引發食安問題。 


另外價格較為昂貴的鱈魚也容易被大比目魚誤充,由於兩者口感和外觀相似,致使民眾常常被混淆。不過根據台灣食藥署規定,只有鱈形目(Gadiformes)的魚類才能被標記「鱈魚」販售,而大比目魚屬於鰈形目,業者若標示不實,可處以罰緩。


此外常見的火鍋料,如魚卵捲、蟹肉棒、龍蝦棒、鱈魚丸等魚漿製品,標籤錯誤率竟高達「百分之百」!事實上這類產品都是由其他低價魚類(如石斑魚)和非魚類(如豬肉)等混合物製成,只因它們的形狀或顏色相似昂貴魚種,才會被用高價魚類名字命名,博取民眾好感。這類「海鮮詐欺」在台灣市面相當常見,可惜的是,目前政府並未對這類產品做出管制。


▼魚漿製成的火鍋料,標籤錯誤率高達百分之百。(圖/網路)


不過海洋學者蘇邁拉(Sumaila)表示,這樣的「海洋詐欺」其實在各地都很普遍,原因和非法漁獲息息相關!蘇邁拉指出,由於海鮮取得途徑複雜,供應過程又較無人監控,導致整條供應鏈相對不透明化,他更表示,非法漁獲會削弱漁市的公平競爭,使得誠實商家難以生存。


2020年研究顯示,每年非法捕撈竟高達800萬噸至1400萬噸的魚類,「如果不想辦法,非法捕魚只會增加」蘇邁拉說。想控制住「海鮮詐欺」,政府得從非法漁獲管起。



熱門新聞
推薦文章
  • 壹電視新聞台客服: 0809-009-995
  • 客服信箱: service@nexttv.com.tw
  • 壹電視綜合台客服: (02)7737-4681
  • 客服信箱: webservice1@nexttv.com.tw
  • 壹電視電影台客服: (02)7737-4683
  • 客服信箱: movieservice@nexttv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