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電視 APP下載

【壹視角】研究「動物屎尿」揚名全球! 專訪「搞笑諾貝爾獎」台灣得主楊佩良

以《哺乳類21秒排尿定律》與《袋熊方形大便》,兩次登上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楊佩良博士,如此特殊的主題一度在學術界不被接受,不過她並不在意耳語,笑著說:「我很喜歡我的研究,這對科學的形象來說很好。」



身體哪個部位被蜜蜂叮最痛?從跨下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?動物尿尿的時間有多久?這些問題,你平常有想過或問過朋友嗎?雖然聽起來有點無厘頭,甚至有點荒謬,但有個很嚴肅,也很盛大的獎項「搞笑諾貝爾獎」,多年來揭密無數「令人發笑又引人省思」的科學研究。


「2015年搞笑諾貝爾獎物理獎得獎的是.....Patricia Yang(楊佩良)、David Hu(胡立德):哺乳類21秒排尿定律!」當主持人一宣布得獎名單,來自台灣的楊佩良從舞台後方走向中央,伸手領取自己從小就在書籍裡看過,卻遙不可及,更從沒幻想過能握在手中的殊榮。「觸碰到獎盃的感覺真的很棒。」現在是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教的楊佩良,回憶起7年前,首次接下諾貝爾搞笑獎的瞬間,「觸感」依然清晰。


▲搞笑諾貝爾獎兩屆得主楊佩良。(圖/壹電視)


動物平均尿尿的時間有多長?是7年前楊佩良赴美國攻讀博士的第一份研究。到動物園觀察大象、羊隻等大型動物排尿;上網盯看哺乳類尿尿影片是她的研究日常,如此特殊的主題更因此讓她被冠上「屎尿姐」稱號,儘管學術界對楊佩良的研究喜惡參半,她絲毫不在意耳語,輕鬆地笑著說:「我很喜歡我的研究,因為能引起一般民眾的共鳴,這對科學的形象來說很好。


看動物排尿、研究大便形狀 她赴美加入「特別實驗室」

得過搞笑諾貝爾獎的台灣人不多,楊佩良就拿下兩次,分別是2015年的《哺乳類21秒排尿定律》以及2019年《袋熊便便為何是方形》。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她做的研究都和「屎尿」有關,難道她對屎尿情有獨鍾,但這些「研究動機」全是出自楊佩良最純粹的好奇。


台大造船工程系畢業後,楊佩良赴美國喬治亞大學攻讀機械博士,她加入的機械所實驗室很特別,研究主題大多結合動物和物理,完全符合自己興趣專長。一開始楊佩良會接觸動物屎尿研究,是來自於指導教授幫嬰兒換尿布的靈感,教授發現,小嬰兒尿尿的時間竟然和成年人一樣,他把對「排尿時間」的驚奇感,帶到實驗室跟大家分享,接著問楊佩良「你願不願意去動物園研究動物尿尿?」就是這一句話開啟她探索屎尿世界的旅程。


為了研究不同體型哺乳類尿尿時間是否一致,除了上網搜尋哺乳類尿尿影片,楊佩良更常做的是實地考察,時不時抓著攝影機就往亞特蘭大動物園跑,「我原本以為會很難拍到動物尿尿…結果超扯的!」她興奮地提及昔日觀察日誌,其實圈養的動物作息非常固定,每天都有特定上小號的時間,「譬如說,大象早上8點要上廁所,我們就提前半小時在那邊等牠。」當時,楊佩良總共觀察10至20種動物,最後得出哺乳類尿尿的黃金時間約為21±13秒。


▼楊佩良(左二)在2015年以《哺乳類21秒排尿定律》,獲得搞笑諾貝爾獎。

(圖/楊佩良提供)


研究完尿後,楊佩良接著探索哺乳類大便時間與形狀,「大便還滿難研究,因為有一顆一顆、一條,也有一灘的…形狀不固定。」像是茶餘飯後的話題,她稀鬆平常地分享大便各式形狀,而正當她以為自己已經透徹了解所有大便形狀,卻突然得知世界上竟然還有一種特殊大便,那就是澳洲袋熊的「方形便便」!


楊佩良回憶,那時有位澳洲袋熊專家告訴她「袋熊的大便在肚子裡就已經是方形」,「我從頭到尾就是不信啦!」楊佩良激動地反駁,因為方形形狀在生物體構造中非常少見,直到那位專家寄來袋熊消化道樣本,她親眼看到袋熊腸子裡的方形大便,才接受事實,便立刻著手找出方法,試圖解決存在已久的袋熊大便之謎。經幾經一番探索嘗試,她終於能為世界解答,原來,是因為袋熊腸道硬度不均,才會收縮產生出方形大便。


▼袋熊是世上唯一能大出方形大便的動物,原因與其腸道有關。

(左圖/Pixabay;右圖/壹電視)


屎尿姐兩度獲搞笑諾貝爾!超特殊研究揚名全球

看似又臭又髒又無用的屎尿研究,許多資深學者認為太過古怪、太不適當,「妳有這麼好的資源,妳在美國應該研究更好的題目。」質疑的眼光不間斷掃射在楊佩良身上,那種刺痛,她一開始根本無法承受,然而當時也有另一種聲音不間斷激勵著她,「Patricia,別人會質疑妳,是他們不了解。」楊佩良徐徐道來給予最大支持的人,就是引領她進入屎尿世界的指導教授。


「他一直都是在做這種(古怪)研究的人,也經歷過很多爭議…」教授的過往經驗讓楊佩良知道自己不孤單,而那一刻,她更看見自己內心深處依然非常喜歡這些研究,「我很快樂,我做的每一秒都覺得很棒。」於是,其他學者所期待的「有用研究」,楊佩良決定留給時間來證明,屎尿研究也是有存在意義。


事實證明,屎尿研究最終被接受了。楊佩良兩度登上搞笑諾貝爾獎舞台,她從「屎尿姐」搖身變成「搞笑諾貝爾獎得主」,而原本被認為是無用的研究,一夕之間成為世人熱烈討論的話題,那時候,楊佩良的實驗室每天都收到雪片般的訊息、採訪,「它不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研究,每個人都能知道我在說什麼,每個人都很有共鳴。」她感慨地說。


▼2019年楊佩良再次以《袋熊便便為何是方形》,二度獲得搞笑諾貝爾獎。

(圖/翻攝自YouTube Improbable Research)


科學即生活!「屎尿研究」其實很正經

這些屎尿研究也替生活帶來新發現,《哺乳類21秒排尿定律》後來被運用在人工尿導管、貓砂設計等等;《袋熊便便為何是方形》的理論則與「大腸癌」有密切關係。楊佩良解釋,大腸癌病人在早期大腸局部會硬化,原理與袋熊腸子硬度不均相似,「所以,如果平時觀察自己的大便,或許就能提前發現有大腸癌的徵兆。」她的屎尿研究真的一點也不搞笑,反而是開啟了人類另一種看待生活的方式。


這樣的「特殊」,楊佩良曾不被學術界接受,不過在搞笑諾貝爾獎團隊裏頭,她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,因為那裡的科學家們十分珍惜這種與眾不同,「他們不會因為你怪,就覺得你不要這樣。」這群「怪怪科學家」經常自嘲窮、自嘲沒有資源做出改變世界的研究,可是,他們希望試著從習以為常,找出不同尋常,研究更多讓人發笑,卻也念念不忘的科學。正如楊佩良,她永遠對生活提出疑問,從日常發掘研究的可能性,再從科學訓練中回答好奇。


而現在,楊佩良已經成為教授,許多學生跟隨她的步伐進入探索動物的世界,至於「屎尿」的研究目前暫時先停下腳步,「這需要適合的學生,我還在默默等適合的人出現一起做。」她並不感到惋惜地笑著,因為對她而言,如今有了更重要的使命,把「做研究的真諦」傳承下去。


「做研究真的很棒…我每天都在想這種快樂的事情。」說完,她起身在實驗室白板寫下,多年來,為什麼自己依然能維持相同研究精神的最終解答-「保持好奇心」。


更多專題報導

【壹視角】「5小時游25公里、奪亞洲第一」 揭密「公開水域泳將」卓承齊長泳之路

【壹視角】逆風少年3/街頭械鬥、一刀要敵人命 惡少因「他們」重生

【壹視角】7歲前只會爬...卻隻身赴北極圈 火星爺爺許榮宏「向困境借東西」

【壹視角】曾替納達爾穿線! 全台首支穿線團隊MST 如何從台灣站上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