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電視 APP下載

台灣爆首例MIS-C! 醫揭「最佳防護方式」:6症狀要就醫

不少家長擔憂孩子染疫以及照護問題,對此,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分享有關兒童居家照護方式,以及兒童多系統炎症候群(MIS-C)相關症狀。


本土疫情延燒,近期兒童中重症、死亡數攀升,不少家長擔憂孩子染疫以及照護問題,對此,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今(6)日於疫情記者會中分享有關兒童居家照護方式,以及兒童多系統炎症候群(MIS-C)相關問題。


▲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。(圖/指揮中心)


端午連假期一名10多歲男童確診後康復出現MIS-C,黃瑽寧表示,此症狀發生率界於0至19歲,以6至12歲最多,致死率1至2%,不過目前發生率沒有很明確的數字,主要有兩因素,因亞洲人發生率比黑人、拉丁裔少一半,以及Omicron誘發MIS-C比例低,粗估發生機率為萬分之一。黃瑽寧指出,若染疫康復後續的2至6周再度發燒(至少發燒3天),身上出現皮疹、嘴唇舌頭紅腫、血壓低、心肌功能受損,或是凝血功能異常、腸胃道症狀等等,簡單來說出現發燒、腹痛、腹瀉、嘔吐、皮疹、眼睛充血等症狀,就有可能會是MIS-C,但國外研究發現,只要打過一劑疫苗發生率可下降97%,以目前台灣接種率不需過度擔憂。


MIS-C常見症狀。(圖/指揮中心提供)


另外,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出現發燒、咳嗽症狀,黃瑽寧指出,以國外研究孩童感染Omicron,發燒症狀佔60%,因此孩童只要出現發燒去快篩,大多都能確定染疫,而國外研究也顯示,通常孩童出現發燒症狀,平均會燒到39度且天數持續約1.7天。至於最近有孩童診斷為哮吼,黃瑽寧表示,約只有1.5至2%會出現哮吼,呼籲家長不應只以哮吼來判斷孩童是否確診。


黃瑽寧提出幾項家長在居家照護的準則,由於三分之二孩童有發燒症狀,因此適時讓孩子吃退燒藥是合理的醫治方式,他表示,不要刻意幫孩子加溫,有些家長會刻意不讓孩子退燒,認為發燒對孩子免疫力好。黃瑽寧指出,退燒可觀察精神活動力以及溫度是否有降溫,「若吃退燒藥精神就恢復,那大概沒什麼太大問題,進入重症跡象的孩子連抓媽媽大腿的力量都沒有。」另外,黃瑽寧提醒,現階段有許多孩子發燒,那是因為出現腦炎才無法降溫,並非溫度高造成腦袋出現症狀。


【相關新聞】

台灣爆首例童MIS-C! 10歲童輕症癒後高燒休克